0595-23667966

行业资讯 分类
杏彩网页平台中商产业研究院:陶瓷产业发展史发布日期:2024-02-13 17:13:14 浏览次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掠夺,暂时缓和了对中国的侵略与压迫,因此中国的民族工业稍有抬头,民族工业的新式瓷厂,这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统治时期,中国的陶瓷工业不但不能发展,而且日渐萧条、衰退,洋瓷输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至解放前夕,中国的陶瓷工业已奄奄一息。如景德镇,抗日战争前,产量达19954万件,战时下降为300万件,1947年仅为2万件。瓷窑抗战前达150余座,1947年仅剩76座,江苏宜兴从事紫砂陶生产的,在历史上最兴盛时期有1000余人,到解放前夕只剩下20几人。直到全国解放,中国陶瓷工业仍处于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业作坊状态,而且多数企业因产品销售不畅、资金短缺而工厂倒闭,工人星散。而同时期的欧洲和日本却藉其新兴资本主义的势力和产业所带来的新技术,其陶瓷生产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有长足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我国陶瓷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陶瓷工业体系。

  “一五”时期是我国陶瓷工业顺利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以后,由于“左”的路线的干扰和十年,陶瓷工业的发展经历了1958年到1962年和1966年到1976年两次重大挫折。到1978年以后,陶瓷工业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全国陶瓷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达1.17亿美元,比1952年的100多万美元增长了100倍。然而那时我国的日用陶瓷只是出口到亚非拉广阔的第三世界,质次且价低,平均每件产品仅换汇0.13美元,比日本和西欧的制瓷强国相差几倍甚到十几倍。

  “六五”期间,陶瓷工业认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技术改造,努力增产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产品,努力克服这一期间由于原材料、燃料大幅度提价,营业外支出大幅度上升,外贸对出口陶瓷大幅度压缩收购和降价收购等一系列困难,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六五”末期的1985年,全行业开创了产销两旺的好局面。

  1986年以后,全国日用陶瓷行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陶瓷工业,恢复瓷器之国盛誉的指示精神,并根据轻工业部对陶瓷工业“七五”计划的要求,以及1986年5月下旬在湖南醴陵召开的金国陶瓷工业工作会议上研究落实的休养生息、振兴陶瓷工业的几项措施,即免征调节税、减免一部分所得税、价格放开、随行就市等,使陶瓷行业呈现了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增长高于生产增长的好势头。1988年全国日用陶瓷产品产量杏彩网页版达53.19亿件,较上年增长12.4%,已超过“七五”期间规划的6%。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陶瓷工业更有了长足进步与发展。日用陶瓷产品进一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要,出口创汇连年大幅度上升。总产量虽然有较大的减少,但出口创汇却有较大的增长,1992年出口创汇近6亿美元。建筑卫生陶瓷工业1990年在国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许多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了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1990年全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总出口额达4921.55万美元,为1986年的4.14倍、1987年的2.9倍、1988年的1.68倍,进出口贸易顺差为2599.77万美元无,比上年增长了82.1%,达历史最高水平。1991、1992两年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创汇额都在5000万美元以上。